一、專業基本情況
我院2002年開設電子信息工程高職專業,2007年升格為本科。本專業是在電力系統、工業企業自動化專業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的需要,結合我校的辦學實力,經過認真的調研後建設起來的。十餘年來共培養了數千名具有電子信息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應用能力專業技術人才,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
目前,本專業有本科二表學生315人,三表學生42人,專任教師13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3人,講師7人,助教3人。
本專業擁有電子技術實驗室、電路實驗室、高頻電子線路實驗室、傳感技術實驗室、EDA技術實驗室、嵌入式技術實驗室、單片機技術實驗室、電子實訓室、機器人實訓室等多個實驗實訓室,并配備了許多先進的專用儀器、實驗設備、工具及軟件等,共計價值200餘萬元,基本覆蓋本專業的主幹課程教學,基本可滿足現階段本科教學需要。
近年來,本專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學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多人獲得省級、國家級電子設計競賽獎項。我系教師在國内外各級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二、專業建設總體目标
以培養高質量的本科應用、創新型人才為核心,突出本專業特色,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成為我院的品牌專業,力争成為省級重點建設專業。
三、專業建設規劃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專業課程更多地轉為項目化授課,讓授課内容更具體,學生學習更紮實。教師根據就業趨勢和專業發展情況,“量身定做”授課計劃,選擇授課内容,争取把實驗室和課堂合二為一,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水平。現就“單片機技術”課程作為試點,将整個授課方式改為項目牽引,帶動理論學習的方式。如果效果達到預期,則大面積推廣到本專業其他專業課程中。
帶動更多課程進行考核改革,去除傳統期末考試的老舊模式,以學生實驗和項目完成情況做參考,給與等級化的最終成績,以此促使将“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落到實處。
專業方向除了着力建設現有應用電子技術外,進行汽車電子專業的市場調研,就業方向和建設可能性,力争拓寬電子系學生的就業半徑和就業類型。
2.課程體系改革與課程建設
以确定的重點建設學科為支撐,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調整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結構,探索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組建教學團隊,将課程體系化,順延化,避免内容重複講解,前導課與專業課銜接生硬。争取今年建設1~2門校級優秀課,1門校級精品課。
專業選修課程中加入如汽車傳感等應用性更強,更接地氣的專業課程,以配合專業方向建設。争取兩年内能夠将專業方向和與之配套的專業課程确定并開出。
3.科研建設
組建電子系科研團隊,以幾名具有博士學曆的教師為主導,帶領全體同志踏踏實實從省級項目開始做起,避免單打獨鬥的現象,團隊内部取長補短,真做實幹。以專業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作為組隊原則,力争一到兩年内形成一到兩個專業能力強,團隊意識強,合作無間的電子專業科研團隊。
4.師資隊伍建設
電子信息相關專業科班教師數量不足,中年教師少且職稱偏低,短時間内難以解決。以目前的學生數量和課程體系來看,專任教師不能少于15人,現有的師資在數量和專業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還需要引進高水平人才。
定期邀請外校高水平專家進行專業指導,本校博士學曆的專家傳幫帶,積極申請培訓和深造機會,盡電子系最大能力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
善加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鼓勵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智能控制實驗室、過程控制實驗室、嵌入式實驗室等幾個大規模實驗中心的建立、管理和運行,打造雙師型教師,從深化教師綜合能力,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實踐研究能力。
除了不斷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盡快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外,還需要學院和學校給予相關的幫助,建立完整的教師培養體系,打造更好的培養環境。
5.實訓基地建設
(1)校内實訓基地建設
目前校内實訓基地可滿足學生參加競賽的基本需求,但對于學生進行專業實習,我系還不能提供任何場地和軟硬件的保障。根據學院的整體安排,在建的智能控制實驗室、過程控制實驗室、北京通聯物網公司聯合共建嵌入式實驗室,與聯創中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共的建研發中心,如能按期投入使用,将大大緩解學生專業實習的難題,對未來學生的就業和繼續深造等發展也有着積極意義。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學院和系部各領導對于校外實訓基地非常重視,一直在與各個适合的企事業單位聯系相關事宜。拟建設3~5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實習内容包括電子器件加工、電路闆設計制造、變電箱安裝、汽車器件制造安裝等方面。
6.制度保障
以學院和學校總體目标和規定為導向,完善更符合電子系特點和實際情況的各項制度,以提高教師對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和精力投入。針對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建立相關的考核制度,指定負責人。避免假大空的口号,将責任分塊細化,具體化到每個人。令整個電子系均衡、健康地向前發展。